杜云山,字子昂,号涤宇,1947年生于河南沈丘。现为河南省翰都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院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自幼酷爱绘画,为当代黄山画派代表张建中先生之入室弟子。从师40年,潜心作画,步履遍及祖国的山河大川,对山水、花鸟、人物、动物无所不攻,尤擅松石、墨竹。
1996年,作品《高洁图》被中国文联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评为特别奖。《黄山松云》在第三届华人艺术大展(香港)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美国海外艺协评为特别金奖。曾多次在济南、合肥、郑州、三亚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2006年,应台湾艺协,中华禅武协会之邀于台北,彰化两地举办画展。作品在多种专业刊物上发表,并被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张大千纪念馆和银川美术馆等收藏。2012年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杜云山作品精选》。出版当代中国山水画二十大家。其竹子作品还被三清山等多处碑林镌刻。多家媒体曾对其进行报道。
——杜云山黄山山水画的笔墨之变
在当今画坛,杜云山先生在黄山山水画这个领域开拓了一个全新境界。品读他的作品,气势扑面而来,他的趣味、感情通过这种澎湃奔涌的视觉张力,直接撞开人的心灵大门。杜云山以数十年之功力,以其厚实、宏大、富于冲击力、并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的黄山山水画系列作品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坛带来了新的文化增量,审美增量,为未来洞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杜先生年届七十,却全然搁下世俗情愫,陶陶然进入了自由王国,丹青付等闲,悠然见南山。笔者作为老乡、好友,应该祝贺杜云山先生以数十年之实践与创作,为当今山水画坛增添了新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黄山系列作品呈现出了新的气象。杜先生早年在花鸟画技法积累已经相当扎实的基础上去研习山水画,以修炼造型能力。四十多年岁月苍茫,师承黄山画派创始人张建中教授的杜先生,最后感到原来创作的花鸟画追求形质的根本,已远远不够抒发自己的情怀。在恩师的指导下,最终他选择变法,回到黄山山水艺术的本体,回到传统的纸笔墨砚,寻找能够表达“吾国吾民吾情感”的畅达的艺术道路,这是一种顿悟,一种开悟。除此之外,从杜云山绘画中的墨色变化中也能看到其在山水画创作之路上的心路历程。
中国山水画讲究墨色的变化,正所谓“墨分五彩”,这对每个中国画家都是一个挑战,不分五彩是个挑战,能不能分五彩也是个挑战,将五彩丢弃又是一个挑战。杜云山的第一次挑战就是要完成“墨分五彩”,墨的每一笔中都要有变化,整体中也要有变化,此阶段风格的形成前后经过差不多20余年。杜云山山水画中形成的肌理就是我们常讲的“破墨”,墨与色之间的融合度的关系,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此阶段的绘画还有个明显的特点表现在块面关系上,他的画面中的块面极具张力,每一个块面都是墨的“破”。另外,远山的部分,杜云山喜欢使用淡青色,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要解决的“浅绛赋色”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他对面的表现高于线的表现,从而更加突出、夸张,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所以,此时期杜云山的山水画始终围绕中国传统中“墨分五彩”的观念进行探求的。董其 昌在谈论中国画时说过:“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杜云山在绘画中尽量表现笔墨之奇巧,强调笔墨的变化。
杜云山的笔墨实践,是从笔墨结构的角度对中国画体系作出的独特性发展。他对于传统艺术观的领悟,对艺术史传统体系的宏观把握,最终集中于笔墨结构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尤其体现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推进。从他五彩最后又走向古朴典雅的笔墨情怀,把“墨分五彩”进一步地提炼就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许多人只是注意到他的后一阶段,并不完全知晓杜云山在用墨上经过了一番长期的刻苦钻研与努力。因此,造成了观念上的误解或误读。事实是,杜云山已将笔墨操弄得十分娴熟,又在扬弃的基础上轻装上阵,最终选择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导向。这一阶段的山水画准确、清晰地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极具魅力的“杜氏风格”。此时他的寥寥数笔即可传达内心之所想。杜云山山水画的过程,跋涉过程,逐渐形成了杜云山式的全新格局。可以说这是他具有个人特点的山水画的一个全新的审美的格局。
我们可以看一张后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这幅《黄山情》就是他大胆地将文人画一再强调的精神用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舍得“丢”,甚至将墨分五彩放置一边,重新尝试,我认为这是他近十年以来最为主要的绘画表现语言。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他的画是画给自己看的,是他的情绪的一种延展。让自己先走进画里,然后再把豪情通过画面投射出来,所以让人感觉非常有冲击力,有艺术魅力。这一点很重要,自己全身心的进入画作,然后再通过画作投射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站在画前,分明能够感受到彼时彼地的他与此时此地的你相对而立。与此同时,他的画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国画气韵阴阳不分,扑朔迷离无性别感的现象。
他的画具有人格化倾向,这种人格化既可能兼及人们的共同点,但更鲜明的是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让他的作品有了人文化的特征,即有性别的、雄性的,风格是人的、当代人的、中国人的、男人的、大男人的气质,是有见识的,这种男人气概式样的作画,使得他的作品在整体情绪上得到跨越式提升,使画家和受众在绘画和赏画的交流中情怀得以升华。
杜云山的绘画风格特色非常鲜明,一看即是男人所画,体现出的是男人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用点线面的方式,用深浅、用枯润、用浓淡来表现,用构图的布置、用书法的线条来表现。我们从这些元素中理解这个作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实质,我们看到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甚至比画家本人自己说出来的更加丰富和饱满,更直接,更准确。纸是白地,笔在造物,意乱神迷物我两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啊!
对于走到如今的中国绘画本体而言,我们一直探究的是:中国画是什么?中国画从哪里来?中国画要往哪里去?环球一体化的当今,我们能够独领风骚的立足点在哪里?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美术之路在中西方如何“恰如其分”地融合中徘徊已久,中国美术行走的过程中,缺乏能够切合中国现实的话语系统,以及无国界地感动世界的途径。大多数艺术家以西方的艺术价值框架尤其是形式语言特征为据,最后导致的结果便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哲学相脱节,从而使得创作出的作品难以令人信服,难免削足适履之憾,颇生张冠李戴之感。而杜云山的创作立足于传统文化这样一个生命体的自我发展需要,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的话语系统,要建构出一个与其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以本土经验加以拓展的新框架。这是古时与当世、本土与国际、当下与历史,绕不过去的共同纠缠。杜云山以画不惊人誓不休的态度进行摸索和创作,传递出人类关注的共同价值取向,同时更反映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
他绘画风格中既有传统积淀的存在,又有现代因素交融,这一点,从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演变的过程,这其中有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早期作品的透视、结构、质感等操作方式明显来自西画。可见,杜云山在试图探寻一条西画中国化的道路。其实,许多人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比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蒋兆和的《流民图》。问题是,这条路到底还能走多远,或者说有没有超越他们的可能呢?我觉得不好回答。杜云山先生对于这个问题肯定有过充分的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他将很快转入到下一阶段。
创新,变法,是杜云山把持的圭臬。在《百丈泉》风格的基础上,杜云山往前走了一步又一步。现代中国黄山山水绘画用皴、用笔、用墨,尤以李可染、潘天寿等为一路,当代画家中习此者也有很多。从多年前的《山魂》到目前的山水画创作,杜云山的绘画风格明显是前后相承的。而真正标志着杜云山绘画大跨越的阶段是“新”作品的问世。
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对细节的舍弃,舍弃并不意味着完全丢掉,而是进行抽象化处理,对以张建中教授为代表的经典作品的大量临习,不断地实践使得杜云山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用笔方法;二是在用墨、用纸上寻求新的方式,比如通过留白表现黄山,此法古已有之,而杜云山更注重明暗、深浅、向背关系的表现;三是构图上的匠心独运,杜云山不遵常例,将最抢眼的细节置于画面中心,找寻着属于自己内心的情感节奏。他以国画之实,造现代之画,绝非术业的逆流向古。他很“现代”,他的创造力与开拓性,都原原本本、真真切切的诉诸于笔端。可以说他的画法与气魄是将书、画打通接合,使激发摩荡,交互彰显,形成了一个丰富宽大的结构,看到他的作品《长寿》《黄山天下奇》《青山不老》《秋韵》《祖国山河一片红》等等,实乃震撼人心。
杜云山作为一位老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崇尚自然的基础上,以探索和发现审美客体变为极富生命潜力和人性化审美主体的绘画形式为目标,或许这就是他的一种艺术责任感。从他的黄山山水画艺术语言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艺术及山水画的见解。他深深地领悟到:作品要用形象去表现心意,形象是作品能否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第一位的东西。因此,形象如何画是画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知识、修养、读书可以帮助画家选择什么和表现什么,但这些却不能最终解决绘画的问题。画画无疑具有理性的思维,但画画不能只靠理性思维推理出来,失去了视觉的直接感受,它的生命存在就是不健全的。画一条线、画一棵树并不难,难的是将这一条线、一棵树能够按照绘画的规律表现到作品中,从中传达出一种生命感来感染他人。如果把绘画提升到“生命性感”的层次上,那么就一定会进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并随之能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自然之物是优美的、有形的,存在于界限之内,而生命的意义却是没有界限的,它在更高层次上是精神性的,这或许正是杜云山在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
筚路蓝缕,不断摸索前行。今天,杜云山终于自成一家,风格独具,舒雅渊懿、豪迈大气,与并世流伦异趣,与当代画人拉开了距离。这些荷尔蒙爆发,男人气息迎面而来的作品与我们的灵魂强烈碰撞,让我等男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和释放,唯有如此才能在究竟的层面上告慰我们漂泊的心灵,给我辈一种犹如雄狮怒吼般的感召。这种感受非常难得。 作者张本平
(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是国家任命的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上一篇:朱法鹏花鸟作品入编《荣宝斋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