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声乐
您的位置:主页 > 玉石/声乐

河南出土玉器大观

时间:2021-09-30   所属栏目:玉石/声乐   点击:1018次
中国,中南美和新西兰是古代世界的三大玉器产地,其中尤以中国玉器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而且其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堪称世界三大玉器产地之巨擘。所以,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中国玉器不仅为本国人民所珍爱,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

  中国玉器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8000多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先民,首先制造并使用了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原料的玉器,此外,东南沿海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中,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器。玉器种类有玦、管、匕形器、璜、环等装饰品及斧、凿等玉工具。其后以北方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和东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为代表,产生了器型复杂的具有礼仪、祭祀、敛葬等用途的诸多玉器品种,且工艺精良、风格鲜明,形成了我国万年玉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实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奠基石。

  中原地区的早期玉器生产相对滞后,在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发现了一些零星的水晶和绿松石制品,有的显然是作为装饰品使用。仰韶文化时期,河南境内出土玉器也为数不多。1959年于南阳县黄山出土的玉铲、玉凿、玉璜,系采用南阳独山玉制作,这是独山玉的最早制品。龙山文化时期,各地的文化因素逐渐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玉器在种类上明显增多。

  夏代以中原为中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朝以文德、武威治国。用玉礼器圭和璋体现文德,用玉仪兵戚和钺体现武威。考古学上将二里头文化称为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于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可分为四期,二里文化玉器艺术继承各地新石器文化玉器传统,仍以仪兵型的玉圭、玉璋、玉戈、玉多孔刀、玉钺等薄片状出扉棱或脊齿玉器为其主要造型特征。其中一件青玉斜格纹七孔刀,长65厘米,宽9.5厘米,厚0.10.4厘米,片形镂雕,呈梯形,两侧饰对称式脊齿及阴线细斜格纹,穿七孔。玉刀是由新石器时代石刀演变而来,作为礼仪玉已经脱离了实用性质,与玉戈、玉铽等礼仪玉器一样,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物。玉刀体大而纤薄,开料和琢磨工艺难度极大,其工艺之精巧,是原始社会玉器不可比拟的

  此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玉柄形饰,高17厘米,分为十节,每节分别琢出饕餮纹、花瓣和弦纹,两端有十字孔。玉柄以四棱为轴心琢出兽面,两面合为完整的饕餮纹。这是最早的饕餮纹图案。这件器物采用了研磨、切削、勾撤、阴线、阳纹浮雕、钻孔、抛光等多种琢制技术,曲直线结合自然,流畅舒展;深浅浮雕磨制柔润,恰到好处。这是夏代玉器的代表性作品。要雕琢这样精美的花纹,须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夏代砣子的使用虽未发现实物证据,但从这件柄形饰的琢制,足以证明夏代琢玉业已经使用了砣子。

  商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形成,玉器的地域特色淡化,逐渐统一在共同的时代风格之中,统一在王室玉器的模式之中。

  商代玉雕集前代玉雕之大成,兼容并蓄。在动物形的玉雕中,明显吸收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以及安徽凌家滩的玉雕因素,造型生灵活现。璧、琮等礼器明显受良渚文化影响,虽渐趋衰落,然其神圣、庄严之势不减。象征性的玉制兵器和礼仪用具,则直接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和夏代玉器发展而来。

  商代玉器各种玉雕技艺运用自然而娴熟,出土地域较广,数量很多。由于商朝统治中心在中原,河南境内已先后发现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郑州小双桥商城、安阳殷墟等四座具有都城规模的商代城址,因此,河南境内出土商代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美,类型丰富,

  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城,出土玉器具有代表意义。此期玉器器型有玦、璜、璧、铲、簪、璇玑形佩饰、柄形饰等,最有特点的是玉戈和玉璋,形体硕大。1958年郑州南郊出土的一件牙璋长66厘米,是国内迄今所见是长的一件玉璋。此璋青玉质,器身前端外张,斜刃微内凹,两侧成弧形内收,两阑射出对称的扉牙,并有阴刻弦纹,内(音纳)部有一穿孔。据《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吴大澂《古玉图考》最先把两侧出脊齿的玉璋,称之为《周礼》的牙璋。《周礼》规定牙璋用于军旅,考古发掘中尚未找到其科学依据。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所出牙璋,其纹饰为人物祭山图,图中牙璋竖立于山脚下。证明牙璋是祭山神的礼仪玉。如将牙璋列入“瑞玉”范畴则是可信的。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认为,牙璋造型源于原始社会骨铲,两侧的“牙”,可能是原始工具为加固柄部捆扎绳索所设。

  河南新郑望京楼出土的一件铜内玉援戈,援为白玉质,有中脊和上下刃,前锋薄而锐利;内为青铜质,饰兽面及变形夔纹。这件以玉和青铜为材料复合制作的仪兵礼器,开创了金玉结合的新工艺,在工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晚期盘庚迁殷,故后商亦称殷,殷经八世十二王,共273年(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殷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由西向东流贯全境,现称为殷墟,由殷墟发掘出土玉器大约2000余件,其中最大一宗是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共755件。妇好墓出土玉器均为王室所制者和征调贡进之方国玉器,不仅有殷商时代玉器,还包括几件红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远古玉器。妇好是武丁妃,又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而且也是一位玉器爱好者和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位收藏家。

  妇好墓出土玉器有不少是其生前所喜爱玩赏者,可以表现殷王室玉器的水平。所出755件玉器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品、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等七类。其中有大量肖生玉,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妇好藏玉的显著特点之一。腰佩宽柄器玉人、梳短辫玉人、短发玉人、两性玉人、方头玉蟠龙、玉双角蟠龙、白玉蟠龙、青玉卷尾龙、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回首牛、玉回首豹、玉猪、玉鸮、玉长颈鹤、玉鹰、玉长尾鹦鹉、玉夔冠鹦鹉、玉螳螂等不胜枚数,蔚然大观。这批肖生玉不论其功能如何,确实具有玉雕艺术的性格,足以代表商晚期玉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首先,玉雕的玉材优越,作工精良,相材施艺,据料赋形,以突出玉材美。妇好墓玉器经测试,证实有较多的和田玉作品。这是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地区的最早实物例证。其次,以象征的手法夸大头部,强调五官,尤擅夸张眼睛,作“臣”字眼形突出了圆形眼瞳。动物则阔口露齿,以表现其狰狞的面目而富有阳刚之气。鸟则强调其冠羽和勾喙,又有着妩媚之美,旨在以眼传神,不重形似。玉人不求肖生比例准确和动态的真实,而以传神示意为主要宗旨。第三,殷代肖生玉在造型上往往以几个块体组成形象,细部的阴阳面被淡化。双沟阴纹向外侧偏陂,磨去内线边使其略呈圆弧状,给人以阳线的错觉。同时线的表现在殷代玉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细部勾勒主要用线来完成。第四,殷代肖生玉及其它各类玉器之图案均与那时的青铜器纹饰相通,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夔龙纹、凤纹及回纹、云纹等都为玉器加以变通应用,但并非一味地模仿,而有它特殊的一面,这也是在青铜时代背景下玉器艺术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四点,可以肯定殷代玉器确已形成了一种艺术模式,地不分南北,各地玉器均处于同一模式之下,有着同一的时代格调,这个情况在原始社会古拙艺术时期是不存在的,至此,中国古代玉器始有同一的时代格调主宰着各地玉器,并随时间推移均在变化、革新、转换。

  《逸周书·世俘解》记载:西周武王灭商,“俘商旧玉亿有百万”。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校为“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较为接近史实,足见商代末年玉器工业的发达。西周玉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得以向前发展,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西周帝王玉的踪迹。尽管如此,河南、陕西一带西周贵族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使我们得以管窥西周玉器艺术的风采。

  由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和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玉器可知,西周玉器器型、装饰及其艺术风格仍是在殷代玉器艺术格调的基础上呈现着有限度的变化。此期玉器有如下几点主要特征:平面化,立体少见;一面斜坡阴线纹的出现与普遍应用;璜的面貌丰富多彩。总体来说,西周玉器给人以简洁、明快、潇洒、飘逸的美感。

  这一时期中原玉器以组玉佩饰的形成和发展最为令人瞩目,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玉材及形式丰富多样。西周统治阶级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治而大力强化宗法礼制,将用玉等级化、礼仪化,成为西周佩玉文化的特色。平顶山应国墓地为西周早、中期应国公室墓地,出土了大量佩饰玉。其中一件玉版联珠佩,放置在死者胸前,由一件玉版和五组佩饰连缀组成。梯形青玉版刻四龙首纹,五组佩饰由玉管、玉珠、玉棒、柄形器、玛瑙珠串连而成。整体设计新异别致,色彩斑斓悦目,造型丰满谐调,风格高雅富丽。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虢季墓也出土一件组玉佩,出土时置于墓主颈部至膝下,由七个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红玛瑙珠、绿松石珠穿缀而成,上部复与玉项饰连为一体,通长达90厘米,形制华美。

  三门峡虢季墓中还出土一件缀玉面罩,由14枚各形玉片组成,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嘴、腮、胡须、下颚和印堂,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如生。周围复以梯形、三角形玉片44枚环列成面部轮廓。此缀玉面罩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例。玉面罩是一种殓葬用玉。周代的丧服礼制,用一尺二寸见方的黑色丝绸,盖在死者的脸上。由山西省曲沃天马晋侯墓地8号墓所出玉面罩看,玉片分上下两层,都缝缀在布帛上,证明“ 目”的用法可能有等级高下之分,士以上的贵族 目上需缀人面形玉片。始于西周的玉面罩,到春秋战国时仍延续使用。自西汉起,出现了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玉衣葬服,它们是玉面罩的直接延伸和高级化、规范化。

  西周的动物形玉饰也颇有特色,造型简练,多作片状,常以粗细阴线来刻划主题。在表现牛、马、鹿等动物形象时,善于以夸大局部特征来概括全貌的手法,达到言简意赅艺术效果。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一件白玉鹰,玉质缜密,刻纹简洁流畅,玉鹰振翅高飞,洒脱生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雕动物,种类众多,如虢季墓中的玉鹿,作惊起欲奔之状,其夸张丰美的大角,警觉后抿的耳朵,弯曲如弓的身躯以及奋起欲奔的双蹄,作者以准确、简洁的造型和刀法,活灵活现地雕刻出惊鹿的神态。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逐鹿,思想上诸子学说争鸣,社会变革加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含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将君子、玉、德三者联系在一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如果说原始社会后期玉被神化,奴隶社会玉被等级化,到春秋时期则玉被道德化、人格化。玉的德行化与帝王玉的神灵性、政治性相对立,是平民意识的反映,具有民主色彩。这种民主思想对玉的审美产生影响,这就是“首德次符”的主张,它是贯彻于用玉、治玉、赏玉领域里的千古不移的准则。

  春秋玉器早期仍继承西周作工而有所变化,但其典型风格是器型小巧、纹饰细密,盛行夔龙首纹、涡纹等,浅隐起为主。这一时期出土玉器主要集中于诸侯国贵族墓葬中。组玉佩在“玉德”观念指导下,随着原材料质地的多样化,其组合形式逐渐由简到繁,花样翻新。河南光山县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墓。出土大量精美佩饰玉,玉质上乘,工艺精湛。其中一对人首蛇身玉饰,被认为刻划了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形象。玉人头饰、玉鱼、玉虎、玉蚕等雕刻写实性强,比较贴近生活,幻想的、神秘的成分减少。其写实的作工为之后的秦、汉所继承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河南南部的南阳、信阳、周口一带,发掘较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出土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玉器。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以春秋晚期楚国令尹子庚(王子午)墓为代表的楚国显贵墓葬,随葬玉器颇为精彩。下寺1号墓中的玉牌,玉料浸蚀呈鸡骨白色,正面下方中部隐起一兽面纹,其外围以同样技法雕琢若干组对称的变形蟠虺纹,又于其上装饰极为细小的鳞纹、绹索纹和勾云纹。纹饰细密,繁而不俗,是春秋晚期同形作品的代表作,制作之精前所未见。另有一对玉虎形佩,造型和纹饰完全相同并两两相对,显然是由一块玉料分割而成。讲究对称是春秋玉器的一大特点。成双佩带的玉虎,后来发展演变成虎符,成为发兵的信物。有人主张玉虎即古文中的“琥”,和圭、璋、璧、琮、璜一起,合称“六瑞”,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而事实上,玉虎多用于佩饰,作为祭祀用的瑞器,尚未得到考古资料的证实。

  河南东南部的淮阳,在公元前278年至前241年间曾是楚国的都城“陈郢”。陈郢附近的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显然是一座楚国贵族墓,出土玉器30多件,表面多饰有勾连云纹,其中一件玉双鸟双兽璧形器,玉质细润,下部为相背伏卧的连尾双兽,有上扬的飞翼,双兽首上承正圆形的小型玉璧,璧两侧各雕相向的立鸟。鸟冠、喙、羽尾皆清晰可见。此器整体形象颇似信阳楚墓出土的虎座鼓,造型新颖,带有明显的楚地风韵。

  综观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的玉器,与西周相比判然有别,其器型变为华丽繁缛,在装饰上肢解整体,将其局部加以抽象化,演变为细密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还要指出,战国时期玉材质地坚硬细腻、光泽强烈,一般称为玻璃光。雕琢上疑其砣具采用钢铁,硬度、强度提高,砣刃锋利,故所琢玉器甚为刚健利落,如斩木削泥,若从工艺水平论,战国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工艺史上最为精致的时代,这与战国玉器艺术性紧密联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廓清海内,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延续了二千年的三代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到秦代终于解体,开始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现实主义艺术时代。秦代艺术是从秦始皇兵马俑被揭示后方被正确认识的,这种来自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不仅仅为兵马俑所独有,很可能是秦代造型艺术创作方法的基本指导原则,秦玉亦不能例外,但十分遗憾的是,秦玉出土甚少,迄今尚难以窥其全豹。河南泌阳秦墓出土的一件云纹铁芯玉带钩,首尾皆为龙头形,钩身饰勾连云纹,分为10节,中间贯穿一条铁质扁柱,每节长1—4厘米,皆可拆卸活动。其构思之巧妙,实属罕见。由于秦玉出土稀少,这件年代确切的秦玉精品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继秦而起的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西汉初年分封的梁国,地望在今豫东商丘市一带。在僖山梁王陵中,出土了一套极其珍贵的金缕玉衣。玉衣系用金丝将2008枚玉片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可分为头罩、面盖、上衣、袖筒、手套、裤子、脚套等。玉衣是由西周时期出现的玉   目发展而来,至战国末期始有玉衣之制,两汉时盛行用玉衣敛葬,标志着敛尸玉已达顶峰。至东汉则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联缀严格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

  僖山梁王陵所出的一对白玉舞人佩,两面透雕成舞人形象,以阴线刻出面部表情及服饰细部。舞人翘袖折腰,舞姿优美。这件玉舞人是两汉玉雕人像的典型代表,舞人姿态优雅,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充分展现了汉代舞蹈“长袖”和“折腰”的特点。文献记载汉高祖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张衡《观舞赋》:“抗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描绘了这种翘袖折腰长袖舞的绰约风姿。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常见长袖舞的形象,其婀娜的身姿与玉雕舞人颇为相似。玉舞人多出土于诸侯王及其亲属墓中,平民墓中不见,这应该是一种身份等级的反映,也表明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府邸。

  僖山梁王陵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剑饰,有剑首、剑格、剑珌和剑璲。镶有玉剑饰的剑又称“玉具剑”,是供高层统治者享用,以显示“尊卑有度”的礼器。以玉饰剑,早在西周晚期即已出现,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铁剑,是最早的一例。到汉代,玉剑饰已是较为常见的装饰玉了。玉剑饰上常饰高浮雕的螭虎纹饰,出没升潜,势如狂飚 ,表现了西汉盛世生气勃勃的社会精神面貌。类似的神瑞性动物摄取几种现实动物的体态、性格特征加以综合制造,凶猛异常,威力无比,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以降,以礼仪玉和丧葬玉为主体的用玉传统逐渐转变为以装饰玉和玩赏玉为主体,玉器从佛教、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吸取营养,在造型、纹饰、题材等方面不断创新与升华,中国玉器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一时期的玉雕中心逐渐向东南沿海一带转移,中原玉器日渐衰落,只是偶尔显峥嵘。玉雕珍品如凤毛麟角,已是难得一见。

  综上所述,中原玉器历经数千年,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从夏代二里头文化至西汉的二千多年间,中原玉器独领风骚,创造了中国上古玉文化的辉煌。并为后世玉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河南博物院所藏玉器主要为河南省境内墓葬出土玉器,品种齐全,涵盖面广,尤以夏商周三代和西汉玉器最为精美,是中原玉器的代表。(作者:顾英华)


上一篇:宝石缘